首页 三亚 正文

国际水稻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三亚

新华丝路网4月24日电(记者陈碧琪)4月11日-12日,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柬埔寨等18个国家的700多名农业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三亚,共同见证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开幕。围绕国际水稻科技创新、“一带一路”稻麦国际研讨会等四大议题,与会嘉宾对水稻品种选育、全产业链的价值增值途径等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论坛主席,为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永久会址进行授牌。

仓廪实,天下安。以“‘稻’路引领,传承创新”为主题,本届论坛围绕传承之稻、财富之稻、引领之稻、品牌之稻、世界味道、稻韵流长展开,设置国际水稻科技创新、国际稻米精深加工、国际水稻产业高峰论坛和“一带一路”稻麦国际研讨会四大论坛,并增设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积极推动南繁种业“请进来”“走出去”。袁隆平担任本届论坛主席,并在开幕式上作了《杂交水稻发展战略》的主题报告。

袁隆平指出,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经历了四代。第一代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稻,育性受恢保关系制约,选育到优良组合的难度较大。第二代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育性受气温高低决定,若遇异常天气,都会造成制种和繁殖失败。

第三代杂交水稻是以遗传工程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袁隆平表示,其配组自由度高,育性稳定,不打摆子,克服了三系法配组难度大和两系法育性不稳定的弱点;稻穗结有色和无色种子各一半,无色的不育系是非转基因种子,繁殖产量稳定。第三代杂交稻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袁隆平表示,第四代C4型杂交稻、C4型植物(玉米、甘蔗等)的光合效率比C3型植物(水稻、小麦等)高30%-50%。前国际水稻所所长哲格勒预计,2023年可研究成功C4型水稻的样株。第五代一系法杂交水稻,即通过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一代F1的杂种优势。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可加速成果转化落地,预计2050年左右将取得成功,最新进展则是在杂交稻中引入无融合生殖特性。

“三亚看稻”是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的重要部分。今年,来自全球的500多个水稻新品种(组合)和多个农业新技术在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展示,论坛还首次增设“一带一路”国家品种田间展示,包括来自东南亚、南亚的的主要推广品种和中国“走出去”的品种。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水稻最新品种的展示平台。组委会研究决定,将水稻国家公园作为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的永久性会址,袁隆平为其授牌。

本届论坛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科学技术厅、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据悉,海南省委、省政府将“南繁硅谷”建设列为首要任务来推动,重点打造“一核两翼”。“一核”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核心基地,两翼为南繁科技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海南省科技厅厅长史贻云在致辞中表示,目前,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规划落实了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5.3万亩核心区,纳入基本农田范围,实行用途管制。南繁科技城规划用地6028亩,围绕南繁科研、种业科技、热带农科等三大产业领域建设,将着力打造全球育种科研创新高地、种业国际交流中心、种业人才宜居宜业的乐土,以及具有国际种业一流营商环境,产业面向国际高度开放的“无边界”世界级产城。

责任编辑: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