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亚 正文

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成功举办

4332640_hnrbtp3_1555251010536_s

4月11日,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在三亚开幕。

4332643_hnrbtp3_1555251085109_s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论坛上作主题报告。

4月12日,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落幕。回首本届论坛,其在前沿理论探讨、水稻产品展示、田间参观考察、水稻文化实景演出等方面亮点频现。

在国际水稻科技创新、国际稻米精深加工、国际水稻产业高峰论坛和“一带一路”稻麦国际研讨会等4个分论坛上,来自18个国家的农业专家和政界、业界人士,纷纷登台演讲。

为期两天的论坛,再次推介了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整体提升了南繁国际影响力,尤其与“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密切了关系。各方纷纷表示,要进一步与南繁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努力拓展全产业链价值增值“稻路”。

名家“论稻”:打造高端科研交流对话平台

尽管已近九十高龄,但他仍以坚实的步伐最先迈上主席台分享科研成果,多次赢来雷鸣般的掌声。4月11日,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开幕式上,担任本届论坛主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了《杂交水稻发展战略》的主题报告。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疏理:第一代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稻,第二代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第三代是以遗传工程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第四代是C4型杂交稻,第五代是一系法杂交水稻。

“第三代杂交水稻不会‘打摆子’……”袁隆平风趣地说,第三代杂交水稻具有配组自由度高、育性稳定的优点,繁殖产量稳定,因此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袁隆平透露,第五代一系法杂交水稻釆用基因编辑技术,最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当袁隆平作完报告离场休息时,全场起立鼓掌目送,表达对这位创造过世界水稻亩产量最高纪录的院士的敬重。

包括袁隆平在内,一大批种业专家努力攻关、创造高产,让中国人告别了饥荒,经济社会长期繁荣稳定。

“农业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理事长肯尼斯·奎恩在演讲中充分肯定南繁种业的突出贡献。

围绕种业和食品安全,多位院士纷纷分享各自的科研成果和真知灼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说,他领衔的团队发明了“三同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可以解决人工撒播导致生长不匀、抗倒伏性弱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指出,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中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管理创新保障中国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提出,超级品种、绿色育种要符合“四性”,即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和广适应性。

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认为,基因编辑是一种很好的分子育种工具,能有效地用于农艺性状改良。

南繁支撑:国际水稻论坛呈现强劲成长态势

从2017年起,连续三届国际水稻论坛缘何都能在三亚成功举办?

“这在于南繁的坚实支撑。”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柯用春说。

南繁是“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海南省南繁管理局统计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超过1995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全国育成新品种的70%。尤其是近10年来,在全国主要作物中,国家审定的品种有1345个出自南繁,占全国总数的86%;省级审定的12599个品种,育自南繁的占91%。

正是南繁具有气候和人才优势,由袁隆平发起的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得到各界积极回应。步入高龄的袁隆平亦坚持到场指导并出席该论坛。

“袁老的精神令人钦佩,我们没有理由不办好国际水稻论坛。”柯用春说。

2017年初,柯用春的小孩出生不到半岁,但他来不及回去亲自照看,连续10多天在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加班加点,筹备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以后的两届论坛,这样的日子成为常态。

正是一大批南繁人秉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国际水稻论坛呈现强劲成长态势。

2017年4月12日,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吸引了10个国家专家学者500余人,以及300多家相关产研单位参与。

2018年4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吸引12个国家6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会场外走廊上挤满了“蹭会”的各界人士。

2019年4月11日至12日,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吸引了18个国家的700多名农业专家和企业界等人士。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开幕式上,由袁隆平授牌,国际水稻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三亚。

连续三届水稻论坛不但推介了中国杂交水稻育种,而且整体提升了南繁的国际影响力。国际水稻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三亚后,“南繁硅谷”将助力中国种业向世界发出更加富有底气的声音。

多方合作:“稻路”对接“一带一路”催生发展机遇

在科研实力上,半个世纪来,南繁吸引全国各地农业人才近60万人次,包括多位院士和一大批农业专家。在种业推广上,南繁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亿公顷,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累计增收稻谷约5亿吨。南繁种业坚持“走出去”,目前我国与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杂交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种子的贸易关系,年出口总额超过3亿美元,其中年出口杂交水稻种子约4.7万吨,占种子出口量的95%。

着眼于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在此次论坛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动频繁。

“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向南繁伸出“橄榄枝”。

“希望通过与中国研究机构合作,进一步改善种植技术,提高当地水稻产量。”老挝农林部副部长尚达·蒂帕沃·恩芬赫提出,老挝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而中国有先进的杂交水稻技术、水泵农机和肥料农资产能的优势,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落实,两国农业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

泰国正大农产品有限公司副总裁阿内克·西拉帕彭表示,希望聚合中国南繁等资源,推动稻米产业发展,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

南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迈出实质性合作步伐。

由于老挝的热情友好,西科种业在老挝设立了育制种基地,加快搭建种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隆平高科是依靠南繁种业“走出去”的企业之一,在菲律宾、印度等地建立了7个育种站。隆平高科副总裁谢放鸣说,今后将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推广,助力杂交水稻全球化发展。

南繁也为全国多省份对接“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平台。

天津天隆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南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布局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市场,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亚洲农业技术中心。

“南繁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强,值得我们学习,与南繁合作共赢的空间广阔。”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粮食局局长师逸表示,从推进“一带一路”讲,海南面对的主要是东南亚,哈尔滨面对的主要是俄罗斯、日本、韩国,哈尔滨与三亚除了在种业科研上交流合作,在市场上也有很强的互补性。

师逸的话,在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上得到验证。五常、宁安、延寿、北大荒等东北粳米核心优势产区企业表现积极,哈尔滨粮食企业现场销售近20吨大米,该市多家企业与国内外相关企业达成采购和技术合作意向,签约金额接近1000万元。

国际水稻论坛和稻米博览会,正在走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全产业链价值增值“稻路”。

对此,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大米分会理事长郄建伟说,国际水稻论坛和稻米博览会着力打造一个集稻种稻米论坛、科研、种植、加工、商贸、工艺、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型展会,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对提升我国稻米价值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平宗 武昊 )

责任编辑:郝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