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论稻“核心思想”: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相结合
新华丝路网三亚4月12日电(王益民 郝金雷)12日,以“南繁种世界源、中国稻世界粮”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在三亚正式开幕。500多名水稻行业专家、300多家相关产研单位,来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十余个国家的水稻专家汇聚一堂,三亚“论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就“超级稻选育技术路线”发表了观点。
图为袁隆平在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发言。
袁隆平介绍,农业部从1996年立项该计划,超级稻第一、二、三、四期攻关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26.7公斤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五期超级稻16吨/公顷,通过育种攻关,在2015年顺利实现目标,目前正在向每公顷17吨攻关。他始终践行着大胆创新的科学家精神。
袁隆平表示,超级稻选育有两大关键因素,第一,良好的形态是高产的基础。超高产水稻的株型特征为: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每平方米穗数达250穗,产量潜力可达1千公斤/亩。第二,亚种间杂种优势。籼/粳交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表现为库大源足,但也存在结实率低的问题。
“‘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杂交稻育种的灵魂思想,也是突破一期又一期超级杂交稻目标的核心科学思想,更是未来持续突破更高产量目标的最佳技术路线”,袁隆平用专业术语分析了超级稻选育技术路线。形态改良还大有潜力,杂种优势利用前景更加广阔。
他认为,稻谷产量=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目前半矮秆品种收获指数(HI)已非常高,进一步提高收获指数已相当有限,下一步要提高水稻产量,主要依赖提高生物学产量,提高生物学产量产量的途径有两种,第一增加株高、第二增加茎秆壁厚,但增加茎秆壁厚比增加株高难度大多了。
追求农作物高产、高产、更高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水稻仍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我们的下一个目标亩产1130公斤,我有90%的把握”,袁隆平自信的说到。
责任编辑: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