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硬约束”对海南的启示
新华丝路网海口9月17日电(欧伟强 杨俊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重要讲话和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确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已于201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自此上海垃圾分类迈入“硬约束时代”。
2019年7月22日,上海市市长应勇在作相关工作报告时表示,垃圾分类取得阶段性成果,成效好于预期。笔者认为,上海作为全国较早实行垃圾分类“硬约束”的城市,其取得的经验值得海南学习,以便更好指导海南推行垃圾分类工作。
一、生活垃圾分类的“上海经验”
(一)出台专门的管理条例,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管理体系
为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上海市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完善政策体系设计。2018年先后制定了生活垃圾全程体系建设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计划2020年全市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90%以上居住区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二次人代会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月18日出台《关于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月20日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条例实施准备工作,相关部门还制订了《建筑工地生活垃圾分类导则》《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查处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上海逐步建立起了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理念,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城乡统筹、系统推进、循序渐进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
(二)认真贯彻落实管理条例,建立严格高效的执行机制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和推进基层建设。按照“市级统筹、区级组织、街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体系,并将生活垃圾管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专项督查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形成社区党组织、居委、物业、业委的“四位一体”合力抓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制度。对接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大对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监督检查频率,定期分析发现的问题,并建立情况通报机制。此外,管理部门还推行综合考评,将第三方机构调查与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查,专业考评相结合,定期对各区开展考核评价。
其次,做好监督惩奖和严格执法。目前,上海基本建成覆盖分类运输、分类中转至末端处置的全程信息化监管平台。专门派遣了志愿者在投放时段蹲守,监督居民投放行为;在垃圾分类投放处安装一组高清探头。聘请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监督员一方面随机对垃圾的投放、物业的驳运、环卫的运输情况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定期监督末端处置企业。不少社区尝试把门禁卡和垃圾房“绑定”,居民刷卡投放垃圾,管理平台自动登记垃圾房的刷卡人、刷卡次数并自动将积分计入绿色账户,该积分可兑换各种生活用品和服务,包括物业费、停车费抵用券等。
此外,在垃圾分类清运环节,设置“不分类、不收运、不处置”的监督机制,即收运、处置单位对不符合分类标准的生活垃圾可以拒绝接收。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从7月1日到20日,全市共出动城管执法人员36600人次,开展执法检查16400次,共检查投放环节居住小区、宾馆、商场、餐饮企业等单位22904家;共检查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单位279家次;共检查个人12568人次。
(三)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
首先,组织开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培训。上海市采取分类分级培训,培养一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宣讲队,采取集中培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区、街镇以及行业单位培训,7月前全市共举办培训1.3万余场,培训126万余人次。
其次,扎实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开展“五个一”工程的宣传,即树立一批垃圾分类先进典型,推出一套垃圾分类宣传片,开展一系列“垃圾去哪儿”主题教育活动,建设一批垃圾分类科普基地,创建一批垃圾分类示范街镇。
同时,努力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在大街小巷和地铁全线网的广告屏上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广告,在醒目位置贴上分类口号和标识;电视里每天都有介绍垃圾该如何分类的节目;社区里每天楼下都会有志愿者拿着喇叭循环播放注意垃圾分类提示;不少地方创作以生活垃圾分类为题材的情景剧和戏曲表演,在地铁、广场以文化“快闪”的方式进行宣传活动;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全市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活动和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通过“小手拉大手”、精神文明创建、卫生创建、志愿者服务等渠道,普及垃圾分类法制知识。7月前全市举办宣传活动1.4万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万份,完成入户宣传680余万户。此外,还发动市民参与违法行为的监督。市民可以通过12345市民热线、“垃圾去哪儿了”微信公众号平台、社区公开的投诉举报电话等渠道,向监管部门反映。
尤其重要的是,上海市注重提升市民的法律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市民成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从而推动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提升全面覆盖能力,建设垃圾全程分类体系
首先,全面改造硬件设施。上海市全面落实居住区分类垃圾箱房和分类投放点改造工作,7月1日前基本完成全市1.7万个居住区分类投放点改造;同时,推进居住区、公共场所生活垃圾投放容器、标识的规范化及短途驳运机具的规范化。许多社区引进了新型垃圾箱房,该垃圾房利用太阳能提供的绿色能源,可以自动开关门、以智能语音提示民众正确投放各品类垃圾、监控记录民众垃圾投放情况。到了夜间垃圾房会亮起彩灯,成为照明工具和灯光夜景。有的小区还用上了语音识别智能辅助设备,只要对着语音输入口用普通话说出某种垃圾的名称,四个分类垃圾厢房上方的提示灯便会亮起,告诉你应当将垃圾扔到哪个垃圾桶。
其次,提升全程处置能力。一是推动源头减量,积极推动旅馆、餐饮行业限制或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提高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率;加大净菜上市的推进力度;加强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套工作力度。二是提升分类收运和中转能力,在7月1日前全市已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982辆、干垃圾车3135辆、有害垃圾车49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32辆,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6106个、可回收物中转站121个、可回收物集散场6个。三是加快处理设施建设和提升利用处置能力,对照最严环保标准、最高设计要求,紧扣已开工项目施工周期,加快推进尚未开工的垃圾处理项目,提高焚烧处置和资源利用能力,目前干垃圾焚烧及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2.4万余吨/日,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将达到20800吨/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7000吨/日。
二、“上海经验”对海南生活垃圾分类的启示
2019年7月18日,海南省住建厅就《海南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预示着不久之后,海南也将步入垃圾分类的“硬约束”时代。
然而,当前海南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既有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垃圾中转站不具备分类条件等“表层原因”,也与缺乏宣传、物业不愿提高经营成本及垃圾回收企业匮乏等“深层原因”有关。
为更好推动海南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结合海南实际情况,借鉴上海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有效做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法规和政策体系。第一,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海南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见,继续做好《海南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修改完善工作,以便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第二,抓紧研究制定垃圾分类相关配套政策,例如制定关于贯彻《海南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等。第三,要做好与其他政策、规范文件的衔接,例如做好与《海南省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行动计划及标准体系》《海南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的衔接工作。最后,在出台法规和政策时,要注意“借鉴经验、以我为主”“广泛调研、切合实际”“ 统一规划、逐步推进”等原则,以更好地推进海南省垃圾分类工作。
(二)要建立严格高效有力的执行体制和机制。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统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考虑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的责任体系,落实属地政府和社区管理职责。第二,加强基层建设。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尤其是村居民区党组织管理工作职责,发挥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等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第三,强化监督和执法力度。在政府层面上,各级垃圾分类主管部门应当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在社区层面,要发挥村居委的干部、居民和志愿者的监督作用,专门派遣志愿者监督居民投放行为。在社会层面上,可以考虑建立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制度,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条件支持,让他们可以对居民区的投放、物业的驳运、环卫的运输情况,对医院、学校等单位的分类情况以及末端处置企业进行监督。在技术层面,要充分利用好技术的优势,例如在垃圾分类投放处安装高清探头,利用智慧平台打造居民垃圾分类的帮手,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的全流程监管信息系统和平台,等等。第四,有关执法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开展执法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劝诫和处罚,并将单位和个人违反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的信息归集到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最后,畅通各类投诉举报渠道,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的方式、处理流程和时限,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举报人。
(三)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首先,做好源头减量工作。例如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绿色生活行动,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倡导使用环保包装,减少快递包装废弃物;限制一次性用品的过度使用等。第二,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可以考虑采取分类分级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还可以扎实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例如开展“进社区、进村寨、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系列活动和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第三,要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一方面,在各类媒体和平台上,加大垃圾分类口号、标语和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另一方面,由宣传车辆来回广播宣传,或者由相关人员手持喇叭循环播放垃圾分类的提示;可以建设一批垃圾分类科普基地和示范中心,邀请居民参观、体验和学习;考虑采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方式进行宣传,等等。第四,建立垃圾分类奖励举措。考虑建立相应的积分制度,对群众投放垃圾进行积分奖励,该积分可兑换各种生活用品和服务,包括物业费、停车费抵用券等。也可以考虑设立相应奖项,颁发那些热衷参与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形成争先创优的社会氛围。
(四)要全面建设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首先,全面改造软件和硬件设施。上海城投环境集团运营的“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能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对垃圾分类程度进行“品质识别”,确保居民垃圾分类的投放准确率。建议海南抓紧建设信息平台,并推进居住区、公共场所生活垃圾投放容器、标识的规范化及短途驳运机具的规范化,引进绿色能源垃圾房等。第二,提高处理能力。对照最严环保标准、最高设计要求,大力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和项目,提升末端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能力。第三,提升分类收运和中转能力。加大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各种垃圾收运车辆的配置工作,确保分类收运整洁规范;同时,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中转体系。
责任编辑:叶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