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高 正文

陈华 雕刀独舞四十载

陈华年少时雕刻的《双凤赞囍》。来源:海南日报

陈华年少时雕刻的《双凤赞囍》。王信隆 摄

人有兴趣爱好容易,难的是为兴趣爱好坚守一生。在临高县美台地区,有一位将雕刻视为一生挚爱的坚韧汉子,他以一把雕刀独舞,不断摸索创新各类雕刻技艺,诠释着民间雕刻艺术美的内涵。他善于在时代背景下找寻人物特征,也在通过雕刻,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和想象力。他就是临高县临城镇美台墟的民间雕刻师陈华,一位痴心雕刻40多年的乡村教师。

从小喜欢美术  从学木工开始走上雕刻之路

今年53岁的陈华是临高美台中心学校的一名数学老师。除了日常教学工作,陈华几乎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雕刻上。

“你看这是我马上要雕刻的真武大帝像,这件作品将由一块木料雕刻而成,我已经画好了一个设计草图。”走进陈华在美台墟头星村委会富霞村的家中,客厅里大大小小摆放的全都是陈华用来雕刻的木料、树根以及种类繁多的雕刻工具。客厅中间一块高近2米的菠萝蜜木,是陈华即将开工雕刻的真武大帝像所用的木料。

1964年,陈华出生于临高县临城镇美台墟禄道村,家中父亲、叔父都会做木工,他从小耳濡目染,对雕刻着了迷。“我从七八岁开始就喜欢美术,当时农村很多家具、门窗上,都会有一些浮雕、镂雕图案,我看了特别感兴趣。”陈华回忆说,上初中的时候,他用父亲做木工的工具,雕刻了一个“大侠”,爱不释手。因为木工工具个头大,不适合做雕刻,他还专门跑去铁匠铺,打了一套雕刻

工具,尝试雕刻各种小东西。

少年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戛然而止。18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到了陈华尚显稚嫩的肩膀上。他犁地种田干农活,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赚钱养家糊口上。尽管如此,他心中从未有一刻放下雕刻,一有空他就静下心来,构思创作木雕图案与草稿,有了灵感就找来木料,动手进行雕刻。

在陈华家的一个收藏柜里,至今放着一个他年轻时雕刻的木雕作品《双凤赞囍》,这件木雕用凤凰、树木、花、果、鸟等元素构成“囍”字,采用镂雕的手法完成,寓意奋发进取、向上的生命力,同时突出了喜庆吉祥的主题。不少人看到后,颇为惊叹,觉得陈华的那双手好像会说话,十分灵巧聪慧。

从浮雕到圆雕  多次受邀雕刻文化名人像

1987年,23岁的陈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他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到临高师范学校进修,勤勤恳恳教书育人。

2007年前后,陈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去海口参观游玩,当他在展览馆里看到别人精心雕琢的木雕作品,隐藏在他心底的一团火,又被点燃了。他回家后,潜心雕刻花、鸟、兽、人物等作品,收藏于家中或赠予亲朋好友。

“我是从木工开始自学浮雕,又从浮雕开始自学圆雕。”没有挑战的生活是平淡无奇的,对陈华来说,每一次挑战都给他带来了感悟和喜悦。2007年,陈华妻子娘家村庄潭清村,准备请人雕像,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陈华自告奋勇说“这个我会,我来尝试一下。”陈华第一次尝试圆雕,便一举成功,获得认可,让他在美台一带名声在外。

2009年,陈华迎来了一个未有过的重大任务,那就是给临高文庙里的古代举人戴定实雕像。这座戴定实雕像尺寸非常大,整座雕像高达1.9米,戴定实又是临高的第一位举人,在临高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要雕刻出他的文人学士气质和古代清官的气度,难度不小。

“当时图像资料什么都没有,我根据戴氏后人对他平生事迹、人格品行的一些特点进行构思,画了一个草稿给他们看,他们觉得很满意,我才开始雕。”陈华用心雕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耗时三个月,终于大功告成。看到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雕像在百姓的簇拥之下,在大街小巷巡游,他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也让他对民间雕刻艺术更加痴情了。

2013年,临高县新盈镇仓米村的陈氏后人找到陈华,让他给陈氏宗族祠堂里的宋朝宰相韩琦公雕像,计划用于仓米村旅游景点的打造。雕像的尺寸是高1.9米,宽1.2米,并且要用一整块木料来雕,不允许有任何拼接。陈华找来韩琦公流传下来的仅有的一张画像图片,查找了大量资料,了解宋朝的服饰特征,并征求了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画出了详细的效果图。经过连续一个多月昼夜不停歇的努力,这件作品终于打磨上漆,完成创作。

“雕刻不仅仅要不断磨练刀工,做一名能工巧匠,还要虚心向专家请教文史知识,在时代背景下创作,让作品更真实生动。”陈华告诉记者,木雕一般分为选木、雕刻、打磨、上漆等几个工序,他一般是先画好图纸,然后根据木料大小,设计好身体各部位的比例,之后才开始从头部粗雕,全身完成粗雕后再细雕。这样做可以让整个雕像全身的比例,看起来更协调一致。

这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经验,让陈华的雕刻技艺越来越娴熟。2013年12月,几位临高王氏宗祠的管理人员找到陈华求助,希望他帮忙给安放在临高文庙内的被誉为“海南四绝”之一的明代爱国诗人王佐重新雕像。原来,他们之前请人雕了王佐像,雕好后发现头歪,王氏后人看过戴定实和韩琦的雕像后,决定请陈华帮他们用黄檀木,雕一座高2米、宽1.2米的王佐像。

如今在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临高文庙内,戴定实、王佐两位先贤的雕像依次摆放着,供前来参观的游客瞻仰,成为临高历史文化对外宣传展示的一个亮丽窗口。

7年前开始制作根雕  经常去乡村“寻宝”

说陈华是一个雕刻痴人,一点都不为过。从年少时到铁匠铺打造第一套雕刻工具,到如今光是装在盒子里的大小雕刻刀就有20多把,打磨机、切片机等现代化的雕刻机械一应俱全,陈华心中对于雕刻的那份热爱,从未因为时光流逝而衰减半分。

2010年开始,陈华又喜欢上了根雕,他经常去乡村“寻宝”,看到有农户把挖出来的树头、树根闲置在院子里,如果造型独特,他就花钱买回家,用于制作根雕。在他家楼梯口,从各村收集来的树头、树根堆成了小山,“你看这个像不像两个人拥抱在一起跳舞,那个加工成一把椅子特别美。”对眼前这些根雕原料,陈华如数家珍。

虽然并不是专业根雕师,但他的根雕作品也获得了业界的认可。他最大的根雕作品,是摆放于家中的长1.8米、宽1.05米、高0.7米的根雕艺术茶几。茶几上,几条巨龙翻山越岭,气势磅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两年前,正在编辑《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海南卷》的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张风教授,经人介绍到陈华家做客,看了陈华的作品后十分兴奋,邀请他加入工艺美术协会,参与全集的撰写工作,陈华欣然同意。通过对根雕艺术的学习创作,陈华进一步开拓了眼界,对雕刻艺术的鉴赏和感知能力,也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民间雕刻乡土气息浓厚  要传承下去”

从无师自通到走上民间雕刻艺术之路,陈华创作了大量的雕刻作品,修复、修补雕刻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雕刻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兴趣爱好,能有机会雕刻这些人物,更是一种修来的缘分。”陈华有一儿一女,令他感到高兴的是,女儿也和他一样喜欢美术,大学毕业后到了海南大学教美术,算是继承了他的一个梦想。

在这些年的雕刻生涯之中,陈华也悉心培养了四五个对雕刻感兴趣的乡村青年。随着年龄增大,他越来越感觉到,传承民间雕刻艺术,不仅关乎他个人兴趣爱好,对于弘扬临高本土民俗文化也有着重要价值。

“我会继续把雕刻做下去,把这件事做一辈子,同时也希望民间雕刻艺术能够代代相传,有更多的孩子爱上雕刻,把雕刻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做。”陈华表示,民间雕刻艺术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融入百姓生活,在高度商业化社会和现代艺术的夹缝之间,它仍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海南日报记者 罗安明 通讯员 董光肪  来源:海南日报)

责编:曾文君